逢甲經典講座「如何深讀《四書》」讓讀書趣味而不去味!
「逢甲經典講座」文化漫步系列演講之第五講,在11月8日邀請林安梧教授主講「如何深讀《四書》—關於「經學」與「哲學」的反思」,林安梧教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引用中、西方哲學以及國內外時事之例於以延伸,使「深讀《四書》」多了趣味而不去味。現場觀眾熱烈提問,演講圓滿結束。
林安梧教授是新儒學研究發展的重要推手,對國內學界帶來思想上新的刺激,對諸多學習者有極大的幫助。
本次演講從問題的緣起談起,首先講述失去了「經學」及傳統文化境遇的中國哲學,是深讀《四書》時會面臨的挑戰,包含現代漢學研究時出現的自我殖民問題,如:以西方本位思維去制定的各種名稱與制度。例如發現「新大陸」、印地安人、袋鼠等等。其中有趣的是袋鼠的英文在澳洲原住民的語言來說,其實是指「你在說什麼」,卻被洋人誤以為是對方在告訴他動物的名稱。其次,則是《四書》與《六經》的密切性,以及理學和經學兩者密不可分的關係。朱熹編撰《四書集注》,同時也集裡學之大成,強調客觀法則性的理學則與心性修養、道德實踐、政治社會共同體的建構有密切關係,因此理學即是經學,理學不離經學。
在《四書》深讀的方法上,則需要「感其意味、體其意韻、名其意義」。林安梧教授由六經的基本意趣帶出,如何從六經背景下理解《四書》,達到真正的融會貫通。老師舉出了《論語》第一章為例,從論語中所講述的結果,挖掘出更深層的意涵。第一章雖僅有30字,竟談論了學習樂趣、教育權的解放以及文化自覺諸多內容。接著淺談《孟子》第一章,從中體會孟子如何以高超的口才在戰國時代帶著學生周遊列國;《大學》旨在講述人要由名德之心的照亮,走入社群,以至善做為最終目標,由此達到定、靜、安、慮的最佳狀態,有所收穫;《中庸》則講述啟動內在生命的重要性,而生命與宇宙造化之源有所連結,因此《中庸》也與易學有密切關聯。
林安梧教授以人文詮釋學的五階論作為總結:讀書需要懂得從句子的記憶(言),到結構的把握(構),到圖像的想像(象),到旨向的體會(意),來達到智慧的證悟(道)。
最後對於振興傳統文化的實行方法,林安梧教授鼓勵從食衣住行等方面開始做起,譬如寫對聯、婚喪喜慶等等生活細節中放入傳統因子,中文教育和通識教養亦能借由民間力量及現代的傳播技術提升,而老師也致力於讓學子理解經典的深度,讓文化的深濃底蘊能夠繼續傳承。
▲主持人朱文光教授(右)代表逢甲大學中文系致贈感謝狀給主講者林安梧教授(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