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熊十力到新六藝的思考: 以生活世界為核心的實踐開展
-
廖崇斐著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
出版資訊
2020年9月1日,台灣學生書局
-
本書介紹
「新六藝」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當代論述,以及由此展開的實踐活動。它深受熊十力見體之學的啟發,卻不自限於此。筆者嘗試深入熊十力哲學中「生活世界」的概念,關聯著後新儒學的論述,表達出「新六藝」的實踐關懷。從文獻依據來說,它是傳統「禮、樂、射、御、書、數」之藝教精神的進一步發揮。就實踐上,它要藉由現代社會中可及的「技藝活動」,連結文化傳統與現代生活,進而提升人的價值自覺。「新六藝」將「六藝」轉化為一種理想性的概念,並藉由現代可及的技藝活動轉化為所習的內容。它要從儒家教化理想與價值追求的角度來理解技藝、詮釋技藝、實踐技藝,為儒學的現代實踐開展出新的可能。
論爭與推激—學杜的多元面向
-
廖美玉 著
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退休)
-
出版資訊
2020年1月1日,新文豐
-
本書簡介
本書從長時段考察「學杜」的龐大論著,聚焦在「論爭與推激」,從杜甫「集大成」說談起,梳理出「學杜」的多元面向,包括「戲題劇論與大雅之作」、「前身說」、「洛蜀說」、「家法說」、「緣政說」、「學杜譜系說」與「李杜爭訟說」等重要論題,結論引入「世界杜詩學」的趨勢觀察。藉由歷代學杜展現古今相續的對話與論爭,特別是因讀者差異性而激發出的不同視角,兼顧文本細讀和宏觀視域,闡發「學杜」案例的文化內涵及其詩學意義,揭示能符應當時情境的時義,推導出「杜詩學」的隱形結構及其內在聯繫,更可見杜甫始終與讀者同在的經典性。
台灣現代詩史
-
鄭慧如 著
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
-
出版資訊
2019年10月4日,聯經
-
本書簡介
《台灣現代詩史》描繪當代漢語詩重鎮──台灣,劃分為五個時期來描述台灣現代詩的發展歷程從1920年至2018年的歷史腳印與詩作軌跡。貫串作者強力的文本內視、生動的在場意識、翔實的材料爬梳、深刻的理論辯詰。在敘事上,《台灣現代詩史》一切的討論皆以詩文本為主,以接近全面的細讀、比較為基礎,指向以詩作為最主要的考量,安排詩人之評價及定位。倚重詩作文本之外,亦搜索塵封的史料及檔案,兼顧現有資料與研究成果,從而構造歷史系統,或推翻長期僵固的流行觀點。
臺灣漢詩三百首(上)(下)
-
余美玲、施懿琳等編選
余美玲,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
-
出版資訊
2019年10月5日,國立台灣文學館
-
本書簡介
本書精選臺灣古典詩三百首,以時代性、在地性、生活性為考量原則,同時兼具經典性及普及性。編輯團隊共選出150位詩人。150位詩人中,清領時期約70人,日治時期約80人。寓臺文人53位,本土文人97位。女性詩人共有8位。本書依詩歌體材編纂,依序為五律33首、七律99首、五絕15首(上冊),七絕85首,五古26首,七古42首(下冊),計300首。透過本書的閱讀,將可以提供讀者對臺灣古典詩更多元、更豐富的認識,同時也對臺灣四百年來的漢人發展史有更具體的了解。
《說文》地名字構形用例研究
-
余風 著
逢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
出版資訊
2019年6月1日,萬卷樓
-
本書簡介
本書提出了地名文字「結構化」之概念,以此探析《說文》所見之地名,旁及歷史地理及訓詁體例,並參考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所見之大量地名考證材料,佐以《漢書.地理志》及《後漢書.郡國志》等地名文獻資料,綜合研究《說文》所見地名。所謂「地名」,包括了城邑、國族、州、縣、鄉、里、亭、聚等之邑名,河流、湖泊之水名、山岳之山名、丘陵、土丘之阜名。目前,《說文》的地名研究,大多以地理文化、歷史地理等層面為主,本書則試由字形結構的角度切入,分析地名專名字、通名字本身的形構意義,及其於文獻所見之形構狀況,分析歸納《說文》地名文字的構形用例。
愛之味
-
梁雅英 著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
出版資訊
2019/5/3
-
本書簡介
《愛之味》散文集為作者梁雅英兒時在屏東的飲食經驗,書中歷歷描寫作者的奶奶因為經過食不裹腹的風雨,深信人一輩子吃的食物有其限制,因此以撿拾維生,偶爾撿到外表看似完整的食物,就會冰在家中冰箱,成為家人餐桌上的食物。因此在作者的記憶中,食物的味道不僅僅是充斥著酸臭與腐味的即期、過期品,而是透過奶奶的心與手、感性與生活、生活經驗與價值觀的傳承,所表達出來一種充滿「愛」的味道。
除了關於奶奶的私房味覺記憶之外,《愛之味》散文集也連結著屏東在地集體記憶與文化特色,包含只有屏東在地人才知道的道地與私房美食,讓本書除了溢滿親情之愛以外,更賦予了濃濃的鄉土情懷與歷史書寫。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構形研究
-
李綉玲 著
逢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
出版資訊
2018年1月1日,萬卷樓
-
本書簡介
"本書以湖北江陵張家山〔二四七號墓〕出土的漢初竹簡構形為研究軸心,兼論簡文〈二年律令〉所見《說文》未收字。全書研究主要涵蓋五大內容:秦簡牘和《張家山漢簡》構形比較;《張家山漢簡》偏旁或部件混同現象的歸納和溯源;《張家山漢簡》形近易混字例的歷時性追溯,並分析區別特徵;從內部字形的共時比較和外部字形的歷時比較這二個面向,分別進行其他構形現象的相關探討;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所見《說文》未收字釋例,梳理其中的異構、分化、類化、訛誤等文字現象,並分析其價值。
新舊聞
-
新舊聞:從皇帝離婚到妓院指南,從海賊王到男王后,讓人腦洞大開的奇妙連結
-
王惠鈴, 余風, 周翊雯, 施盈佑, 徐培晃, 彭心怡, 廖崇斐, 鐘文伶
逢甲大學「玩出趣」教師成長社群
-
出版資訊
2017/11/21,方寸文創
-
本書簡介
這是一本充滿嘗試與挑戰的書,由中部數所大學青年學者共同寫作,打破校院壁壘,跨越所系界線,積極探索「人文學科如何對應當代需求」,這本書就是他們/她們初步的回答。「如果蝴蝶輕拍翅膀,都會影響地球另一面的氣候,又怎麼能說那些已然消逝、抑或未曾親眼得見的種種與我無關!」因此本書試著把古今類似的事件勾聯對比,拉出時間縱深,希望讓內在的規律浮現出來,讓你我對世界、對人性能多瞭解一些。
追尋路面電車:遇見日本城市風景
-
余風 著
逢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
出版資訊
2016/10/11,時報文化
-
本書簡介
日本是交通網絡非常發達的地方,除了鐵路網和新幹線遍布全境之外,許多都會區周邊的城市都有各自的電車路線與系統,負責執行當地中低運量的交通運輸任務,各具特色的電車穿梭在寧靜的住宅區、別具風情的老社區或新興副都心,行駛速度不快,也不像通勤電車般擁擠,很適合自助旅行者以輕鬆愉快的心情探訪。坊間常見的日本交通工具旅遊書寫重心大多在車站沿線的知名景點和特色店家,對於電車及路線本身著墨較少。作者是極重度交通迷,擅長以小說般流暢的筆法描寫有關交通事務的人文歷史、工程建設及觀察見聞,輔以精彩的照片及自製地圖,更能帶領讀者深入了解載運兩地的交通工具豐沛的生命力與傳承的歷史淵源。
逐路臺灣:你所不知道的公路傳奇
-
余風 著
逢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
出版資訊
2014/05/19,時報文化
-
本書簡介
作者的逐路之旅從一開始漫無目的地閒逛亂晃,最後發展成有系統地拍照、整理寫成文章發表於部落格上,進而成立社團「公路邦」,才發現全臺各地有許多和他一樣愛好公路的逐路人,「公路迷」這個詞彙因此孕育而生。這是一本絕無僅有、含括交通知識與旅遊美景的專業作品,深入談及臺灣公路的種種風貌,除了在知識層面知其所以然以外,平日開車上路時也能因瞭解公路特色而更感到興味盎然。況且,旅遊不是一路直達目的地才開始欣賞風景,每一段路途都有值得細細品味的景致。也許最美的公路絕景、最具意義的公路傳奇,就在你我時常經過的那條路上;而那些習以為常的設備和路標,其實都蘊藏著不凡的精神和意義。